“不言而教”,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無痕教育”或“不教而教”?!安谎浴焙汀敖獭苯y(tǒng)一在孩子自然成長的過程之中,就是讓受教育者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tài)下,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得到教益。孩子在這種教育中不覺得壓抑,能充滿信心地自己去體驗和感悟。教育家布貝爾對此作過很好的解釋:(孩子)“不愿聽任自己被別人教育,更確切地說,他們不喜歡別人想要教育他們的意圖。”所以,為了達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做到無痕,使孩子愿意接受,就要迂回,換個角度,換種說法,換種做法。試想,陶先生如果當場指出那個女孩的作弊行為,其結(jié)果必然造成女孩的難堪和怨恨,談不上促進孩子自我反省的良好教育效果了。
對于在家中有“話語權(quán)”、為孩子操勞費心的家長們,應(yīng)該怎樣更多地通過“不言”來增強教育的效果呢?
1.少嘮叨,多點余味滲透。“苦口婆心”的父母們總是抱怨“嘴皮都要磨破了”孩子也“聽不進話去”。但“嘮叨”恰恰是孩子們最惱火的一件事。聽聽孩子怎么說:“昨天因為我試卷上錯了一個小數(shù)點,我媽媽嘮叨了一晚上,聽得我頭都大了!”“我爸爸為我差1分滿分的卷子,幾乎說了一整天呢!最后我假裝昏過去。" “總說別的孩子怎么樣,你怎么就不知道上進......我膩煩透了,恨不得大叫一聲閉嘴"。可憐天下父母心,家長們往往管的問題很多,糾正孩子的坐姿,提醒他們喝水,催促他們做作業(yè),孩子的大事小事,家長無一不百分之二百地關(guān)心,很多家長并非不懂得說話,而是不懂得如何停止,抓住孩子的某一點過錯,就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沒了,善良的“苦口婆心”實際上成了一種打擾,讓孩子難以忍受。
高明的溝通是把問題點明點透,并在適當?shù)臅r機結(jié)束談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耶利內(nèi)克說過“讓語言自己說話,我緊隨其后”。敦促孩子思考比直截了當?shù)墓即鸢父薪逃Ч?。給孩子思考的余地,會使孩子的探索行為可能變得豁然開朗,或者變得有方向性,這樣的探索行為更有挑戰(zhàn)性。
2.少指點孩子,多做點兒自我檢查。許多成人指點孩子的時候,總想不起自己。對孩子說得頭頭是道,要求孩子信服并踐行,可自己卻做不到。孩子獨立意識和自尊心都很強,他們并不喜歡那種“赤裸裸”的大道理。當我們不厭其煩地要求孩子們一定要怎么做、不能那樣做的時候,孩子們或許根本沒仔細聽。但是當我們做事的時候,孩子們卻睜著大大的眼睛在一旁看著呢。
因此,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說教教育了孩子,而是我們的行動在暗示孩子應(yīng)該做什么。我們應(yīng)該經(jīng)常審視一下自己:孩子能從我們的行動中學到什么?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應(yīng)該堅決做到。這種影響和暗示就是淡化教育痕跡的教育。
3.少點包辦,多點留白空間。在孩子踉踉蹌蹌學步的時候,大人常常把孩子先扶穩(wěn)當,然后離開孩子一小段距離,并在孩子的前面張開兩手做出擁抱的姿勢,等待孩子扭扭歪歪地走過來,這一“小段距離”就是給孩子預(yù)留的發(fā)展空間。這個道理簡單明了,但是仍有很多家長不惜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父母肩負著促使孩子社會化的責任,如果總是替孩子看,替孩子說,替孩子想,那么替得越多,孩子的社會化程度越低。琢磨就是探索,就是發(fā)展。你教給他怎么玩,那他還琢磨什么?!從這個意義上說,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4.少點“俯視”,多點平等交流。從發(fā)展的角度看,家長并一定什么都比孩子強。現(xiàn)在的孩子起點高,思路往往比較簡潔,其單純的思想往往對問題的解決大有裨益;大人們的思路很多時候是被經(jīng)驗所羈絆,盡管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其實非常簡單,但是想得太復雜了反而成了難題。教育孩子時自以為是,表明我們用自己的優(yōu)勢來面對孩子的劣勢,這不僅僅是不公平,而應(yīng)該說是一種沒有意識到的“歧視”現(xiàn)象。我們做家長的也有很多的缺點,只不過是被千方百計地藏起來或保護住了而已,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蹲下身子來跟孩子平等相處,平等地溝通呢?
“不言而教”的基礎(chǔ)和前提是對孩子的充分了解,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志趣、愛好、優(yōu)點、缺點、脾氣、性格、品格等,才可能恰如其分地做到什么時候該“言”,什么時候“不言”。教育是一種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活動,為了提高教育效果,教育者需要不斷地變換教育的策略。
http://jzschool.bjedu.cn/jjbl/2009-05-08/369.html【曉巖轉(zhuǎn)】
相鄰博客
- 表揚孩子的藝術(shù) [2010-07-03 12:02:00]
- 制止孩子發(fā)脾氣妙方 [2010-07-03 12:02:00]
- 父母和孩子談心要注意的六條金科玉律 [2010-07-03 12:11:00]
- 批評孩子別太急 [2010-07-03 12:1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