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chuàng)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yǎng)。
-- 王符
現如今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的地位可謂是“位高權重”。全家一切以孩子為中心,而孩子們從小到大都是扮演被愛的角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認為從家長那里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的,生活中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自然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和感激他人。所以教育孩子“學會感恩”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感恩是一種美德,一種情感,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它來自于對生活的愛與希望。讓孩子學會感恩,就是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對別人的給予心存感激。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從知恩、懂恩開始,學會感恩、報恩。
一個窮苦學生為了付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貨品。到了晚上,發(fā)現自己的肚子很餓,而口袋里只剩下一個硬幣。然而當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打開門時,他卻失去了勇氣。他沒敢討飯,卻只要求一杯水喝。女孩看出來他饑餓的樣子,于是給他端出一大杯鮮奶來。
他不慌不忙地將它喝下。并且問:“應付多少錢?”
而她的答復卻是:“你不欠我一分錢。母親告訴我們,不要為善事要求回報。”
于是他說:“那么我只有由衷地謝謝了!”
當他離開時,不但覺得自己的身體強壯了不少,而且信心也增強了起來,他原來已經陷入絕境,準備放棄一切的。
數年后,那個年輕女孩病情危急。當地醫(yī)生都已束手無策。家人終于將她送進大都市,以便請專家來檢查她罕見的病情。
他們請到了郝武德·凱禮醫(yī)生來診斷。當他聽說,病人是某某城的人時,他的眼中充滿了奇特的光輝。他立刻穿上醫(yī)生服裝,走向醫(yī)院大廳,進了她的病房。
醫(yī)生一眼就認出了她。他立刻回到診斷室,并且下定決心要盡最大的努力來挽救她的性命。從那天起,他特殊觀察她的病情,經過漫長的奮斗之后,終于讓她起死回生,戰(zhàn)勝了病魔。
最后,計價室將出院的賬單送到醫(yī)生手中,請他簽字。醫(yī)生看了賬單一眼,然后在賬單邊緣上寫了幾個字,就將賬單轉送到她的病房里。
她不敢打開賬單,因為她確定,需要她一輩子才能還清這筆醫(yī)藥費。
但最后她還是打開看了,而且賬單邊緣上的一些東西,特別引起她的注意。
她看到了這么一句話:“一杯鮮奶足以付清全部的醫(yī)藥費!”簽署人:郝武德·凱禮醫(yī)生。
她眼中泛著淚水,心中對郝武德·凱禮醫(yī)生充滿了感激。“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于心。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忘感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我們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變得更加愉快和健康。感恩一切,內心才會時刻充滿溫暖,活在感恩中,人才會幸福快樂。
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時時接受著各種“恩賜”:父母的養(yǎng)育、師長的教誨、愛人的關愛、朋友的友善、大自然的慷慨賜予……然而,對于這些恩惠,有很多人似乎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絲毫的感恩意識。這種現象在孩子身上尤為突出。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歸國的老華僑想資助一些貧困地區(qū)的學生,于是,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給多個有受捐助需要的學生每人寄去一本書,隨書將自己的電話號碼、聯(lián)系地址以及郵箱等一同寄出。老華僑的家人很不理解老人的做法:為什么送一本書還要留下聯(lián)系方式?在家人的不解中,老人一直焦急地等待著什么,或是守在電話旁、或是每天幾次去看門口的信報箱、或是上網打開自己的郵箱。直到有一天,一位收到書的學生給老人寄來祝賀節(jié)日的卡片(也是唯一與老人聯(lián)系的學生),老人高興極了,于當日給這位同學匯出了第一筆可觀的助學資金,同時毅然放棄了對那些沒有反饋消息的學生的資助。這時家人才明白,老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詮釋“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資助”的道理。
可見,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人父母要特別注意,除了教孩子勤讀書、有禮貌、守秩序外,也要培養(yǎng)孩子感恩的心。因為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愛,而在愛中成長的孩子一定健康快樂。所以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對幫助過自己的人都應該懷有感激之心。
教子智慧:樹立孩子的感恩意識
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明確責任;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體味真情;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F在許多孩子缺乏感恩意識,所以我們必須進行感恩教育,喚醒感恩情懷,讓孩子學會感恩。
一位母親在為孩子操辦一個盛大的生日派對后,孩子卻不領情,直埋怨母親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母親覺得很傷心,問自己的孩子:“母親花這么多錢和精力籌辦這個生日晚會,你有沒有感恩的心?”
孩子說:“你辦得好,當然我會感恩,但是你沒有辦好,我為什么要感恩?!?
“就算你不滿意,但是母親這么辛苦,你就沒有一點感恩之情嗎?”
“我不覺得這很辛苦啊,為什么要感恩?”
“這個不辛苦,但是母親生你,就不值得你感恩嗎?”
“你們結婚生我,不是為自己也開心嗎,我為什么要感恩?”
母親語塞,哭了起來。
這是一個缺乏感恩意識的典型事例。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認為,接受父母給他們準備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而不少父母也不遺余力地愛自己的孩子,甚至超出了他們的能力,但他們的付出不僅沒有換來孩子的滿心感激,孩子還總覺得自己不幸福。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家長們忽視樹立孩子的感恩意識。
有句名言:“人如果沒有感恩的意識,那與禽獸有什么兩樣呢?”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以及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感恩也是一種責任,知恩圖報,有恩必報,它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
培養(yǎng)孩子學會感恩,不僅僅是一種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個基本要素。只有讓孩子知道了感恩,他們的內心才會充實,頭腦才會理智,人生才會有更多的幸福,常懷感恩之心,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缺乏感恩意識的孩子,無論他的能力多么出色,是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者的,因為社會難以接受和認可不知道感恩的人。因此,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強者,必須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意識。
教子智慧:學會感恩從感謝父母開始
在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情最深的莫過于父母,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辛勤地養(yǎng)育著我們,我們的成長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所以我們要牢記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
那天,她跟媽媽又吵架了,一氣之下,她轉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長時間,看到前面有個面攤,香噴噴熱騰騰,她這才感覺到肚子餓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連一個硬幣也沒有。
面攤的主人是一個看上去很和藹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邊,就問:“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帶錢?!彼行┎缓靡馑嫉鼗卮?。
“沒關系,我請你吃?!?
很快,老婆婆端來一碗餛飩和一碟小菜。她滿懷感激,剛吃了幾口,眼淚忽然就掉下來,紛紛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關切地問。
“我沒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著淚水,對面攤主人說,“我們又不認識,而你就對我這么好,愿意煮餛飩給我吃??墒俏易约旱膵寢專腋臣?,她竟然把我趕出來,還叫我不要回去!”
老婆婆聽了,平靜地說道:“孩子,你怎么會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過煮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媽媽煮了十多年的飯給你吃,你怎么不會感激她呢?你怎么還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餛飩,開始往家里走去。當她走到家附近時,一下就看到疲憊不堪的母親,正在路口四處張望。這時,她的眼淚又開始掉了下來。
的確,我們常常會為一個陌生人的幫助而感激涕零,卻忽略了父母給予我們細小瑣碎而又無微不至的關懷。
教孩子學會感恩,首先讓孩子從感謝父母開始,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是來自父母那最簡單的衣食,最質樸的關懷,也無不傾注了父母對他們的辛勞和熱愛。這種愛是獨一無二的。這樣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理解并愛著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時刻創(chuàng)造條件啟發(fā)孩子學會用感激、感恩的心態(tài)去面對自己的付出,讓孩子先從感恩父母開始,比如讓孩子知道父母為自己做事后要說謝謝等,通過這種小的事情、小的情緒讓孩子熟悉這種感恩的狀態(tài),并最終知道如何表示自己的感恩。
教子智慧:父母要以身作則
一個人是否有感恩之心,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所受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作為一個孩子,從小培養(yǎng)他具有感恩的心是至關重要的,讓孩子知道感恩,是每一個家長的重要責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尊老敬老,善待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無論是對領導,還是親戚朋友,只要他們曾經幫助過自己都應心存感激。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間要相互尊重、關愛和體貼,既要共同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間要多用“謝謝”“對不起”等文明語言。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這種態(tài)度和行為,對自己的孩子會起到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只要父母堅持做到: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讓孩子感到榜樣就在身邊,那么感恩教育就有希望了。
[出處:《孩子一生最受用的40種能力》]【曉巖轉】
相鄰博客
- 美國媽媽如何“教訓”孩子 [2010-07-12 14:47:00]
- 劉純燕,把女兒當作朋友和“老師” [2010-07-12 14:49:00]
- “說理”的限度 [2010-07-12 14:52:00]
- 父母要永遠對孩子說“你真棒” [2010-07-12 14:5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