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媽媽比做一種職業(yè),那這種職業(yè)是世界上最最辛苦的了,因為媽媽必須跟著你長大,這種長大,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調(diào)整,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尋覓……
——摘自鄭春華《做你的媽媽真幸?!?/b>
文/陳 蘇
有這么一組數(shù)字:《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書累計印數(shù)近300萬冊,156集同名動畫片在多家電視臺熱播;有這么一件趣事,曾有個小男孩氣呼呼地對父親說:“你再打我,我就不要你了,去找‘小頭爸爸’?!?/span>
“大頭兒子”這個大腦瓜里裝滿奇思妙想的孩子,和他的小頭爸爸、圍裙媽媽一起,演繹了一個個溫馨美麗的故事,打動了千千萬萬孩子的心。生活中真的有大頭兒子嗎?大頭兒子的媽媽——作家鄭春華生活中又是怎樣一位母親呢?
創(chuàng)作的靈感確實源自這位女作家的大腦袋兒子。十多年前,每逢節(jié)假日,鄭春華和先生都要帶著平日全托的兒子外出痛痛快快地玩耍。一家人在草坪上、在大海邊盡情嬉戲。有時,鄭春華在一旁靜靜地看著,父子倆的歡聲笑語會引起她莫名的感動。作為少兒讀物的編輯,她曾聽到孩子們太多的抱怨:“爸爸回家只知道看報紙。”“爸爸要看足球比賽,我就不能看動畫片了?!薄鞍职謴膩聿桓彝?,不關(guān)心我?!?/span>
孩子們對父愛是多么渴望。那一刻,女作家的心弦被撥動了。她要用自己的筆,描繪一個理想父親的形象。而“大頭兒子的媽媽”也成了作家鄭春華的代名詞。
如今,當年蹣跚學步的大頭兒子,已是名牌大學一位意氣風發(fā)的大學生了。這位作家媽媽的育兒經(jīng)是如何抒寫的呢?
讓孩子從小讀到最優(yōu)秀的故事
大頭兒子出世的時候,鄭春華已是以《圓圓和圈圈》、《紫羅蘭幼兒園》等兒歌、童話而引人矚目的青年女作家了。作家媽媽有著講不完的故事,兒子才半歲,她便把他抱在膝上講故事。一次,鄭春華捧著雜志給兒子講故事,偶然翻到自己的作品,就把名字指給兒子看。以后兒子一翻開書,就找媽媽的名字,還從此迷上了認字。那時大頭兒子才三四歲。無論到哪里玩,他只要看到字就要求大人念給自己聽。字認多了,兒子出去玩都帶著書,會一個人安靜地看上半天。有時大頭兒子到媽媽的出版社玩,最吸引他的不是花園里的假山、大人們給的零食,而是堆滿了書而顯得逼仄的圖書門市部。他一頭扎進花花綠綠的書堆里,叔叔阿姨們逗他也不搭理,直到出版社下班的鈴聲響了,才老大不情愿地站起來。
不過,書蟲兒子也有讓媽媽煩惱的時候,他趴著看書,蜷著看書,上學前吃早飯時看書,作業(yè)顧不上做還看書。每次吃飯作家媽媽就成了女巫,歇斯底里地尖叫三遍,兒子才邊嘟噥著“煩死了”,邊戀戀不舍地放下書本。直到一個夜晚,當媽媽的突然發(fā)現(xiàn)兒子淚水漣漣,手邊是一本美國作家懷特的《夏洛的網(wǎng)》,心里掠過一陣欣喜。四歲半的兒子被一個優(yōu)秀的兒童故事打動了。鄭春華她把兒子柔軟的身子摟在懷里,任兒子放聲大哭。她仿佛聽到,一顆文學的種子輕輕落到兒子稚嫩心靈的聲音。
孩子的優(yōu)點永遠比缺點多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大頭兒子成長之路也有磕磕絆絆。
進入小學不久,鄭春華就發(fā)現(xiàn)個性很強的兒子,和老師相處不太協(xié)調(diào)。鄭春華從兒子每天上學前的“吻別”,意識到兒子的焦慮。兒子和所有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孩子一樣,心靈正面臨著巨大的轉(zhuǎn)折。她決定為兒子換個班級,可兒子卻不愿意,垂下了大腦袋:“新老師不會要我的,我很皮的。” 鄭春華耐心地說:“我見過新老師了,她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有信心嗎?”兒子點點頭,滿懷信心地去新班級了。
當媽媽的當然知道,換了班級兒子還會遇到各種挫折,兒子這個班里調(diào)皮蛋的“四大天王”,怎么改得了頑皮的天性?關(guān)鍵是保護好孩子的自信心。 “你的優(yōu)點比缺點多”,這是鄭春華家長會回來經(jīng)常說的話,她總是想方設(shè)法讓兒子相信老師是喜歡他的。每當聽到這話,兒子黑亮的眼睛瞬時放出異樣的光彩。
發(fā)現(xiàn)孩子,讀懂孩子
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里溫馨快樂的家庭不同,鄭春華覺得自己的童年充滿愛的缺失和遺憾。那時工作忙碌的父母很少陪伴她,她最羨慕的是牽著父母的手的鄰家小女孩。所以,當兒子降臨人世,她想得最多的不是讓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學什么,而是怎樣去發(fā)現(xiàn)他、讀懂他、理解他。
那天,兒子告訴她,他喜歡班上的一個女孩子,因為那女孩像小貓似的很溫順,還建議媽媽去看一看。過了不久,兒子又說,自己長大了要和那個女孩子結(jié)婚。鄭春華一點都不大驚小怪,而是說:“可以啊,等你到了結(jié)婚的年齡,如果你還喜歡她,媽媽完全同意。”兒子開心地倒在床上。當兒子童言無忌時,鄭春華不但沒有責怪兒子,而是為兒子已經(jīng)知道去“愛”別人而欣喜。她深知,一個生活在濃濃愛意氛圍中的孩子,愛的種子會不知不覺在心中發(fā)芽。
對于孩子,理解并不意味著遷就。一次,兒子在班上吃東西,班主任走過去,兒子指著前面的女孩,說是她給的,老師便過去批評那位女生。鄭春華剛好目睹了這一切,心里挺不是滋味。雖然孩子的舉動可能是無意識的,但懂得承擔責任比功課優(yōu)秀更重要。她考慮了整整一星期,給兒子講了一個故事:媽媽單位里搞活動,媽媽在車上拿出一包話梅分給大家吃,結(jié)果有位同事吃完了就把核吐在地上。社長看到了過來批評她,她說話梅是媽媽帶來的。社長就過來批評媽媽了……兒子的臉漲紅了,說:“這是叛徒行為!” 鄭春華立即不失時機地說:“那你好像也當過這樣的叛徒。” 兒子眨著黑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她相信,雖然兒子還小,但以后遇到負有責任的事時,也會勇于承擔。
和兒子共同成長
兒子不僅給了鄭春華創(chuàng)作的靈感,而且激勵著她和兒子共同成長。一本本新作誕生了,一個個兒童文學大獎獲得了。兒子在成長,當媽媽的不愿讓自己融化掉,她要繼續(xù)建造自己的世界。因為在她看來,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能讀懂他并理解他的朋友,而不是需要一個為了愛掏空了自己的母親。
如今大頭兒子已成了陽光大男孩,而“大頭兒子”家族又添了新的成員:“大頭兒子和動物”“大頭兒子大海邊”……長不大的“大頭兒子”,會讓一代又一代的同齡孩子著迷。新作不斷的同時,家里又添了個被大頭兒子稱為“小餅干”的妹妹,一個和哥哥一樣愛聽故事的小女孩,一個小鳥般不停嘰嘰咕咕的女孩子。女兒的童言稚語,又在不斷變成作家媽媽筆下動人的兒歌和優(yōu)美的童話。http://www.cnjtjy.com/news_detail.asp?id=1067【曉巖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