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ul id="q2cmq"></ul>
  • <rt id="q2cmq"><acronym id="q2cmq"></acronym></rt>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 <delect id="q2cmq"></delect>
  • <strike id="q2cmq"><source id="q2cmq"></source></strike>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tr id="q2cmq"></tr><menu id="q2cmq"></menu>
    登錄    注冊
      
    正文

    三個月改正寫作業(yè)拖拉習慣

    (2009-05-28 10:15:00)   [編輯]

    三個月改正寫作業(yè)拖拉習慣

                  文/高壽巖

    案例展示:

    梓豪是五年級的學生,有個不好的習慣:寫作業(yè)拖拖拉拉,母親很傷腦筋。明明是快則半小時、慢則一小時的功課,他每天都能寫3小時以上。梓豪的外公是教師,暑假的時候給梓豪補課,發(fā)現(xiàn)梓豪的反應很快,但是不專心,往往寫幾分鐘就起來東走西走,每小時至少五六次以上。就這樣,一小時的時間差不多一半用在了閑逛上面,難怪要用那么長時間來完成功課。為此,母親想出了各種辦法,專門抽出時間陪梓豪寫作業(yè),可是梓豪每寫幾個字必圍著屋子溜達一圈,即使有時在母親的強壓之下不能起身,勉強埋頭寫作業(yè),可是只要母親一離開房間 ,梓豪立刻我行我素。再者,母親不能每天都專門陪讀,所以梓豪的毛病一直沒有改進。

       
    問題分析:

    梓豪寫作業(yè),已經(jīng)長期養(yǎng)成不能專心的習慣,要他寫作業(yè)時不要起來走動實在不容易。兒童的不良行為,若是屬于初犯或是簡單的,可以運用忽視、不直接作反應的方法來消弱。但事實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為為數(shù)很少,多數(shù)是出現(xiàn)好多次以后才被發(fā)覺。這些長期塑造而成的行為,父母或老師發(fā)現(xiàn)、求助的時候,已經(jīng)相當牢固。可是一般家長或老師往往忽略這項關鍵因素,恨不得馬上改善。因此,會把兒童所要改善的不良行為的標準訂得很高、很嚴格、很硬性,嫉惡如仇,半點也不通融,形成雙方對立的尖銳形式。在面臨此種情境時,運用區(qū)別強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理論依據(jù):

    區(qū)別強化的理論依據(jù)是斯金納的白鼠實驗。斯金納設計了一個類似箱子的裝置,在箱子的墻邊有個桿子,箱內(nèi)的白鼠如果壓下了這桿子,一顆食物就會落入離桿子不遠的食物盒內(nèi)。
      一只餓鼠在斯金納箱內(nèi)停了許久,仍然沒有任何壓桿反應的跡象。這時,為了讓白鼠有動作,而學會壓桿的行為,斯金納把所期待的行為分成若干階段,使白鼠逐步達到各階段所設定的標準。假如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動,許許多多的動作都不是斯金納所期望,只有當它的頭朝向桿子時,才能符合斯金納的期望,立即就有顆食物落入食物盒內(nèi),這種獎勵會強化白鼠朝向桿子的反應動作,而其他動作相對逐漸減少。
      下一步要獎勵的反應是白鼠更接近桿子,再其次就是碰觸到桿子。就這樣漸進地,最后只有壓桿的行為,才會獲得食物的獎勵。
     
     上面的實驗就是行為塑造的實驗,可以塑造所期望的行為。如果從反面來看這項實驗,又引導出另外一個策略——區(qū)別強化。當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動,開始時,許多許多的動作都不是斯金納所期望,但只要頭朝向杠桿時就可以獲得獎勵,經(jīng)過數(shù)次后,頭朝向杠桿這種行為逐漸增多,其他錯誤行為慢慢減少。
      其次降低獎勵的范圍,要白鼠朝向并移動杠桿,最終出現(xiàn)壓桿的行為。
      同樣,對于兒童的偏差行為,其改善之道,并非立即要求兒童改掉、不要出現(xiàn)這種行為,所采用的方法,是采取漸進方式,分階段逐步要求學生遞減該不當行為的發(fā)生次數(shù),最后減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沒有的情境,這種策略就是區(qū)別強化。
      根據(jù)這一策略,我們可以容忍不良行為在某一限度內(nèi)的次數(shù),如5次,如果不良行為在一定限度內(nèi)能減少到5次,就予以肯定,以求改進。然后再逐步降低標準,3次、2……逐漸就可以達到目標了。
      

    具體方案:

    1、母親與梓豪約法三章,如果梓豪寫作業(yè)時,每小時能減到3次之內(nèi)的離座次數(shù),就可以允許看電視,否則就禁止看6點鐘的動畫片。(因為6點鐘的動畫片對梓豪非常有吸引力,是梓豪每天的必修項目。)結果第一星期有3天達到標準,三星期以后可以完全做到。
      2、等梓豪能完全做到每小時離座不超過3次的標準時,再把標準依次提高到2次、1次。就這樣,3個月以后,梓豪終于改掉了寫作業(yè)拖拉的習慣。
      

    理論應用:

    1、應用領域:

    區(qū)別強化的應用領域:

    區(qū)別強化是心理學上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行為塑造策略,它可以運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span>1)應用在學習習慣
      許多父母不能從細小行為著手,更談不上防微杜漸,預防于事先。往往等到不良行為嚴重時,才想到改善,這只能增加解決問題的困難。這種情形,采用區(qū)別強化的策略比較有效。上面梓豪的例子就證明了這一點。
     ?。?/span>2)應用在上課習慣
      傳統(tǒng)上,管教學生的重點偏重于禁止,這可以說是一種外力的壓抑,是一種消極束縛,并不是理想的做法。根據(jù)強化原理,要消除學生的壞行為,老師必須控制環(huán)境,使該行為不再獲得好結果。而次數(shù)的標準,要逐步降低,才容易見效。例如,改善兒童上課搶答。
     ?。?/span>3)應用在生活習慣
      兒童的不良行為中,有部分行為是父母、老師希望減少——只要它的次數(shù)不太多,不僅是可以容忍的,也可能是適當?shù)?。在這種情形下,區(qū)別強化的策略最適合應用了。例如,對于兒童的強迫洗手(每次洗手的時間間隔非常小,遠遠超出了正常的范圍),就可以運用區(qū)別強化。
     ?。?/span>4)應用在情緒發(fā)泄上
      兒童情緒表現(xiàn)是本能的事,但我們并不希望經(jīng)常看到負面情緒,因為它往往會有沖動、不成熟及偏差行為的傾向,不僅影響自己的人際關系,而且關系他人及團體秩序。對于負面情緒的輔導,區(qū)別強化是可以利用的方法。例如,改善兒童亂發(fā)脾氣。
      (5)應用在人際交往
      研究表明,富有攻擊性的兒童,遇到挫折容易亂發(fā)脾氣,好爭辯,以打架來解決沖突,忽視他人的權利和期望。對這類兒童可以用區(qū)別增強的策略來輔導。例如,改善兒童罵人。

      2、注意事項:

    應用區(qū)別強化的注意事項:
     ?。?/span>1)選擇適宜的標準
      運用區(qū)別強化首先要選擇適合我們所要減少的行為標準,才能顯出最佳效果。例如,對于寫作業(yè),每小時有1次走動是正常的,所以,沒有必要把標準訂成0次;如果我們不希望兒童的某種行為存在,必須完全消除,例如罵人,那么就采用0次區(qū)別強化。
      (2)強化物要專一
      對于不良行為的輔導,強化的來源最好只有一處,否則就沒有效果。例如,梓豪的強化物是對他非常重要的晚上6點鐘的動畫片。如果他可以從別的地方得到這個節(jié)目的話,效果就消失了。假設梓豪可以在晚上9點可以看到同樣的動畫片,那么6點鐘的動畫片就沒有強化作用,改善行為的動力就沒有了。還有一點,強化物必須是兒童非常喜歡、強烈需要得到的東西,對于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效果就差遠了。
      (3)耐心堅持,才能有所收獲
      區(qū)別強化所要改善的行為次數(shù)出現(xiàn)較多,已經(jīng)成為習慣,因此需要采用漸進方式,逐步要求兒童遞減不良行為的次數(shù)。這需要堅持和耐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和家長不能希望這些壞習慣在一夜之間蹤影皆無。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才能看見兒童的進步,才能堅持到底,有所收獲。

    來源:u/fjlld/archives/2008/2008217151410.html

    1
    寫得好

    相鄰博客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習培訓

    最近訪客

    2005~2025 家庭教育網(wǎng)·家庭教育顧問·家庭教育指導師 Copyright by ajm-engineering.com

    本網(wǎng)投訴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機版
    滬ICP備13036094號 家庭教育網(wǎng)

    推薦博客↑返回頂部x

    【真情傳遞】石宣家庭教育書院

    【父母手記】不發(fā)脾氣日

    【家教誤區(qū)】教子感悟

    【】讀書沙龍的人文關懷

    【家教論壇】《每日分享》105(2019年6月)

    【】父親節(jié)

    【】寫給女兒的信

    【】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