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路才有志
----家庭教育咨詢的總結
假如你處在這樣的位置,你會有什么感受?你會不會也同情這樣的孩子呢?
他們非??蓱z,明明功課非常落后,各科知識漏洞百出,大面積燒傷,學業(yè),顯然毫無希望可言,可是家長硬逼孩子上學,老師死死盯著他的課業(yè),和他的每一天、每堂課、每個時刻,那樣的孩子他在學校的感受,如坐針氈,如履薄冰;然后他回到家里,只能以謊言度日,又被父母看牢,不得半小時的自由,周末不是周末,假期不是假期,如同漫漫長夜,不知何時才是個盡頭!世界之大,卻沒有他可以安生之所!
這個時候,孩子沒有辦法處置自己的心情,沒有辦法擺脫此種煎熬,沒有辦法逃避這一困境。事實上,他根本就沒有機會自主自決。他沒有資源、沒有錢、沒有能力、沒有自主權、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甚至都不能決定自己是哭還是笑、說真還是說假,他身上有的是滿身的缺點、滿身的濃瘡,他沒有任何一個通道達到自己的榮譽世界,沒有!他從哪里去看到自己的路?
這時,我想起了《西游記》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
讀書,是一條長久的苦澀的積累的道路
也許,在過往的時間段里,一些確實沒有把學習心態(tài)調上來,確實也沒有把學業(yè)轉化成一種令身心感到愉悅快樂的工作,一條可行的路。然
假如,你碰到一群人,他們都無法了解你的真實的心情,你將怎么辦?假如你在家人面前做得不夠好,連連受到家人的指責和眾人的攻擊,你被一種痛苦緊鎖著、包圍著,你將怎么做?也許你會選擇離開。
其實,厭學孩子,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囚徒,非常非常無奈的囚徒,身上戴著種種鐐銬,來自社會化要求的種種限制,而家長,就是這個囚徒的看守者??词乇夭桓曳潘?,越怕越看得緊,越緊越適得其反,而家長仍然不能覺察,真是可悲??!
其實,只能放手,放手也許孩子會學業(yè)無望,放手也許孩子有變壞的可能,但放手,孩子至少會擁有他自主的世界,他不再是囚徒,他總會在天地間找到他的零花錢、找到他的伙食費。有路才有志。路,總要出現(xiàn)最初的模糊的痕跡,我們的心才有著落,心中的志才可以安營扎寨。我們應該引導孩子上路,給他自主的機會。
假如你能在十幾歲的孩子中間能呆上半年,你會感到,在他們中間充斥的是,對家長、對老師的怨恨、敵意,那些成績中等及偏下的和最差的學生,雖然他們是半大的孩子,是學業(yè)很差勁的不足為道的少年,但他們并非象成人世界里所量定的價值,他們也有前途!只不過眼前,他們還沒有找到他們的路。
放手的目的是還孩子以自我成長的空間,要放,是因為家長看牢孩子的理由并不是充足的;不放手,你只會越來越累,最終你還是不能拿一根褲帶把孩子系在腰上;放手,不等于放棄,放手在于重建,要重建,則家長唯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找到他真正的狀態(tài)和障礙,幫助他跳出困境。有路才有志。即,你想讓孩子成長,得讓孩子看得清自己的路,在他的路上幫他,而非家長設定的路。
一個人發(fā)展自己,并非一開始就有志向、有想法的,產生強烈的愿望的人必先看到自己有路可走。每個人都只有在看得清自己的路的時候,才會產生對未來的憧憬和想往。志,即一個人內心的力量聚擾,這是他將來建功立業(yè)的出發(fā)點。做為家長,最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要幫他看到自己的路,而不是你給他定下的路。孩子看不到路,他自己內心深深向往的路,只能窮于應付。一旦孩子看清自己有路可走、并且差不多夠得著目標的時候,才會產生加力作用,從而去克服更大的困阻,為實現(xiàn)目標而一路攀升、成長。
回想我們小時候的成長,那時候物質是比較貧困,但卻自由自在,我們的父母基本上讓我們自尋出路,我們就象野花野草一樣地生長。小伙伴們成群結隊,行走游玩于山林、草地、河畔,撈魚蝦、摘野果、采蘑菇,清晨看太陽從山巒間噴薄而出,暴風雨過后,天邊有五彩的云倪,識見就從小螞蟻和小泥鰍的身上悟出,向日葵為什么繞著太陽轉?蜜蜂屁股上為什么長了根針?河蚌里怎么會生出珍珠?這種發(fā)自內心的探尋,才是興致盎然的學習,這是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成長。我們腳下自有老天安排的路。
可是現(xiàn)在的孩子,太過于遠離自然,太多的課業(yè)壓力,太小的自主空間,長期生活在鋼筋水泥的高層建筑中,衣食住行依賴于高科技,整天呆在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他們失去了什么呢?他們吸不到天地之靈氣,看不到山川之秀美,聽不到天籟之回音,也沒有小伙伴間那種心息相通的默契。----孩子們迷失了他們天然的本性。
孩子的厭學情緒,其實是成人們造成的,是父母“考百分、上大學”咒語般的無趣、
九年義務教育,就好比一個轉動的大盤子,沒有一個孩子可以逃脫被按上轉盤。如果某個孩子從一開始上學,就能把他的學習轉化成為樂趣,亦步亦趨地跟著盤子轉動,那么他很幸運,一路都很幸運,漸漸看清自己的路,走在人前,被眾星捧月般推搡上路,成為天之嬌子。
可是,大多數(shù)的孩子,沒有抓住時機,沒有養(yǎng)成好習慣,沒有那么幸運地進入眾人打造的視線,或是在這一個長長的環(huán)鏈中某一環(huán)出現(xiàn)問題,他成績滑坡了,他悄悄地掉隊了,他從九年義務教育的轉盤上掉落下來,掉進某個灰暗的角落里,沒有人能知道他內心的想法,沒有人相信他也會有上進的愿望,沒有人了解他真實的處境、障礙、難處,沒有人能幫他來跳出困境,有口難言,有嘴莫辨,有的是指責、貶斥、批評、打擊、不信任、不尊重。
每每想到這些孩子,深為之嘆息,內心充滿沉痛。我們做勵志課堂,就是要讓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路;我們做咨詢,就是要讓家長看到教子的路,以及自己再次成長的路。
命運,就是一個人自覺不自覺之中選擇的路
人生的命運,只不過是兩種,一種就是他父母,一種就是他所遇。
父母為孩子選取的路,就在早期教育中,在親子關系中,在家長自己的成長經(jīng)驗中,也在家長的身體力行、舉手投足的熏陶中,已經(jīng)鑄成了孩子終生難以掙脫的命運。
當你做得正確的時候,你的孩子很幸運;要是你做得不正確呢?更嚴重的是,當你做錯了還不知道、還固執(zhí)己見呢?你將給孩子一生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真是難以想象??!你愛孩子,卻不去想一想,如何使自己更正確,也不想麻煩自己去了解一下孩子的內心,你還有理由向孩子訴說你工作的辛苦或沒有時間學習嗎??
而一個孩子自己如何對待成長中遇到的一切,這是人生命運的第二層含義。
請問,人有什么力量呢,跑,跑不過兔子快;聞,聞不過狗鼻子靈;牙齒不比老虎獅子鋒利;上天不如鳥,下水不若魚,等等,那么,人身上有什么力量呢?不外是六個字:積累、借力、創(chuàng)造。一個人成長的力量有三種,即積累、借力、創(chuàng)造。除此之外,別無他路。
所謂積累,象一個孩子,一邊長大,一邊讀書,就是在積蓄自己的力量。讀書是要完成知識的原始積累。落實在行動之中,就是修煉的過程。積累有待于打造良好意志品質,這是我們常說的情商之一
所謂借力,指借物的力,借他人的力。借物的力:比如你過不了河,你就借船渡河;你走得很慢,你借車的力;你生病時借藥物的力,你若聽不到音訊,借電話的力;你若不夠聰明,就借知識的力。
借他人的力:指你借朋友、老師、領導、名人、偉人、團隊的力。你有什么難處,請朋友幫你一把;你有什么疑問,請老師幫你一把;你有什么困境,請領導幫你一把;你想成名成家,你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你有一項重大的使命,關乎大眾的利益,你就把大家團結起來,共同解決問題。于是形成一個團隊,成為他們的首領,一個團隊的CEO,去領導大家實現(xiàn)理想目標。自然,其中也有你個人的一份利益。
最高的借力,就是借團隊的力量。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才會永不干枯。沒有偉大的個人,只有偉大的團隊。所以說,處理好人際關系,意味著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情商之一。
所謂創(chuàng)造,最廣義來講,新的組合就是創(chuàng)造。孩子們總是最有創(chuàng)意的,對于傳統(tǒng)的、呆板的、重復的東西,有一種天然的厭棄。孩子總瞧不起父母的機械、嘮叨、笨重,嘲諷為菜鳥。
每個孩子都是老天的一粒種子,都是最優(yōu)良的品種,質量絕對沒有問題,只有當種子下到不同的土壤去生長時,才會產生很大的差距,每一個家庭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土壤,是肥沃還是貧嵴、是滋潤還是嚴苛、是滋養(yǎng)還是溺愛、是安全還是動蕩、是精細還是粗暴、是雅正還是邪門,在不同的土壤生長出不同的品性、風格、才能的孩子,即便如此,孩子依然可以發(fā)展出不同的天分和創(chuàng)意。第三種情商就是察覺力和創(chuàng)造性。
由外而內謂之察覺,由內而外謂之創(chuàng)造。
一個人早期教育如果得到了深厚的無條件的愛,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擁有很高的自我價值感,他的自我成長得就很完備,那么他長大以后,不論發(fā)展如何,都會很有作為的。這就是父母給孩子的命運。
我現(xiàn)在看人,就只看這一點。滿街的人,我看到的,只有成長的完備與否,沒有美丑高低,我要看到他有天分中的東西發(fā)抒了多少、丟失了多少、損耗了多少、壓抑了多少,有的人一看就是人格萎縮類型,存在著各種偏差和扭曲,在人家是極為簡單的觀念,在他那就可能一輩子都轉不過彎來;有的人一看就是成長良好的,自由自在的,不論走到哪里都能適應,不論遇到什么人都可以溝通,不論處于什么環(huán)境都怡然自樂。你想要哪一種孩子呢?
那些滿街那些閑逛的人、打牌買碼的人、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人、偷扒盜竊打架鬧事的人。不是他們不聰明、沒天分,他們是半途而廢的人。有的想不勞而獲,有的則怨天尤人。他們之所終生不能站立,就是他們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路,把老天賦予他們的與生俱來的德性和創(chuàng)造力丟在風中、付于流水。這就是他自己選擇的命運。
親子關系,是一切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根源
所有的家庭教育中的問題,不外乎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不外乎是家長在用自己的成長,取代孩子的自我成長,干涉、打斷、強制、利誘孩子,叫他去做他不理解的、重復的、泛味的、認為對他將來有用的工作,使之符合社會化的現(xiàn)實的價值要求。
如果親子關系是清明的、滋養(yǎng)的、接納的、分享的、民主的家庭,那么一切問題都會變得很簡單,家長也會理智地、有步驟地、因勢利導地幫助孩子完成社會化。
有個家長對我說“我的孩子就是不聽我說”“我的孩子見我開不得口,老遠就躲著我”,我說:“這正是你自己的問題,是你,令你自己的親生骨肉都感到你是如此可怕,不然,你也不致于象現(xiàn)在這樣,毫無教子的機會?!?/span>
你的親子關系如何,決定著你引導孩子能力的大小。你教育中的一切的不暢,必定來自你跟孩子之間溝通狀況和溝通方式。
除非你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否則你不可能得到最佳的教育方式。任何教科書或是黃金理論都不可能給你。一旦當你走進孩子的世界,你的教育才會有轉機、有起色,繼而你孩子也會有覺察,也會主動來和你溝通。這就是今晚我能給你的一條路。(u/lqx001/archives/2009/200959212253.html)大家在這方面去學習、去反思、去了解更多。
在這條路上,家長要想成長,不僅要學習和反思,而且要身體力行地修煉自己。學習和修煉,都是朝向一個目標:改善親子關系。
周日那天,在我們陽光團隊咨詢活動中,有位家長焦慮的問:“我也在網(wǎng)上學習了大半年,學的時候很有觸動,可在行動中還是不會用,你們是怎么學的呢?”
“開始的時候,我也是自己學習,但自學是很散亂的,盲目的,閉塞的。而找到一個平臺,一個團體跟大家一起學,既能學到系統(tǒng)的家庭教育知識,又能聽到專
只有當你學到心里,格登一下醒悟過來的時候,你才會開心一笑,福至心靈,你才會把這種察覺自覺運用到生活中來、到行動中來。這就叫做修煉。
如果人與人之間不隔膜、很清明、不需要溝通的話,那么一切事情都會變得很簡單,就象是神仙生活在天堂,教育也用不著這么麻煩。但在人世間,人心隔肚皮,一切的問題都源出于此,包括戰(zhàn)爭、矛盾、糾紛、煩惱,人內心的和外在的一切矛盾都是源自于溝通不暢,因為這個緣固,使那些善于溝通的人顯得熠熠生輝,可以左右逢源,無所不能。
回顧我們自己走過的路,我們自己的成長又何嘗不是受制于年少之時的親子關系呢!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成敗得失,又何嘗不是因為溝通能力的問題而坐失良機呢!有的人會因為一件小事的溝通不佳而錯失一位好朋友,或錯失一次晉升的機會??床磺遄约旱穆罚人盐蜻^來時,已經(jīng)為時已晚,甚至到了幾十年之后,而從此他走向另一種人生。
我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剛從大學畢業(yè),自然目空一切、傲視世界,其實根本看不清自己的路,吃了很多的苦頭,到結婚生子的時候,才開始審視自己與社會的關系,開始考研,當時我深得湖師大
當然,我并不后悔自己在基礎教育的一線上苦掙苦持,我也有所得,現(xiàn)在選擇家庭教育,開始種一塊屬于自己的園地,專心研究這個領域,同時教養(yǎng)好自己的子弟、學生,有時間了偶爾到網(wǎng)上來講講課、做咨詢,修身種德,心下坦然。但求栽下花萬朵,不求富貴若諸侯。
前年我外甥女考上重本,今又有一個侄兒考上大學,明年還有一個,我兒子也因為我從事家庭教育而轉變了許多,從一個曾經(jīng)數(shù)學打19分的孩子轉變成打90分的孩子,這些都得益于我與孩子關系的極大改善。我跟兒子說,“我現(xiàn)在不會出門去講學的,一定要等到你長大了,成器了,我才有勇氣走出去。如果我連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我有什么資格去教訓別人?!”
有道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教育也從來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問題是:你選擇一條路,你的心志可以支撐你走多遠?你能不能矢志不渝地、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你能否在十年之內一直保有一種極強的心勁去學習、去探索、去追尋教育的智慧。再過十年,當我們大概五十歲的時候,也就是到了孔夫子坐而論道的年紀,我們的后輩也只不過二十幾歲,假如你真的懷中有寶、有智慧,那么,你依然有機會來教育你的兒子、你的孫子,也遠比現(xiàn)在急碌碌地打壓孩子強得多!而在這個十年里,你盡可以給孩子以自主的機會,讓他能看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
相鄰博客
- 懲罰,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王裕文 [2009-03-25 10:37:00]
- 竭盡全力 (轉) [2009-03-25 10:40:00]
- 學會走進孩子的世界(轉歌飛勵志課堂) [2009-05-11 17:31:00]
- 紀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活動記錄) [2009-05-13 14:2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