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根基:心與心共融
如何與孩子交心?請各位老師們暢所欲言,共同探討交流。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粒沒有任何標記的種子,播種之后我們要等待,看看它會長成什么樣子。我們做家長的需要真心誠意地培育這粒種子,切記不要對孩子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有先入之見,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每株植物本身都是獨特的。
家庭教育所有的外在形式都是家庭文化的一種表現,家庭文化決定了家庭教育的模式,家長的教育意識、教育觀念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內容。
做家長的文化背景、成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對現實和未來的理解,對孩子的教育影響至關重要。
良好的環(huán)境對于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達到心與心交融的境界。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時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只要您用心感悟孩子。
1. “媽媽,我又長高了2英寸”。遇到這種情況,您會怎樣處理?
耐心、細心、用心的家長,此時會在兒子長高之處做一個標記,及時分享孩子的喜悅,并自然說道:兒子按時吃飯、運動、睡覺,一定會長高個。
2.“爸爸,今日我學會了游泳”。 同樣,遇到這種情況,您會怎樣處理?
在吃飯間隙,可以親昵地撫摸孩子腦袋瓜,發(fā)自內心地祝賀:寶貝兒子多吃點,游泳消耗體力,爸爸和媽媽祝賀兒子今日又有進步,學會了游泳,又掌握了一項鍛煉身體的技能,實在太棒了!
這兩種情況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經常遇到。家庭教育就是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家長只要用心感悟,不但可以及時分享孩子的喜悅,更主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增進親子關系的親密度,彼此之間互相信賴,互相賞識,尤其會使孩子的自信心大增,激發(fā)孩子積極樂觀的處事態(tài)度。
伴隨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家長和孩子用心相處,從小事著手,做好當下。
第一、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用心去感悟孩子,不做評判家或塑造家。
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請不要急于指出,換一種方式,用平和的心態(tài)接受,用平和的情緒“緩一緩”,孩子的錯誤就能在您耐心的緩和中給“緩”沒了。如果家長在家中的身段不能“低”下來,說明當下還不具備培養(yǎng)孩子心智的能力,此時和孩子之間只能是處于“離心”狀態(tài)。
第二、和孩子相處中,話語要傳達同情和理解。營造出溫暖、親密的氣氛。
以早晨起床為例,兩種說法,您認為哪種效果好?
第一種說法:
“寶貝兒子,早晨起床真是挺難的哈”
“寶貝女兒,躺在床上伸懶腰真舒服”
“寶貝,再懶5分鐘吧。”
第二種說法:
“快起床,你這個孩子真懶”
“你馬上從床上給我起來。”
“天呀,你真是無可救藥了?!?/span>
第三、和孩子用心相處,走進孩子內心,不是禁閉監(jiān)視孩子。
孩子需要結交和他共同成長的伙伴,需要有他的世界,懂他的語言和心聲的朋友,家長要學會放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以下兩種問法,您認可哪種:
一種說法:
“兒子,今日和你放學一起走的女孩長得蠻不錯呦……”
(親子關系非常好的情況,孩子自然會接您的下文)
另一種說法:
“今天發(fā)現你和女孩子一起走,她是哪個班級的?今后最好不要單獨再和女孩子交往。”
第四、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說話的語氣、表情是您內心的真實反應。
下面是母子對話:
母親:這么簡單的數學作業(yè)你寫了快兩個多小時,真是笨的不能再笨了。
孩子:“你嘮嘮叨叨的說了好幾遍了,煩不煩呀,討厭死了。”
母親:沒大沒小的,說誰煩?誰討厭?
孩子:就說你了,總是沒完沒了的挖苦、打擊我。
母親:還敢犟嘴?說你笨,還不承認?
孩子:我就笨了,有能耐你做試試?
母親:我在你這個年齡,可比你強多了,真不知道你像誰了。
孩子:(滿臉委屈),沒有心情鉆研下去……(發(fā)呆狀)
這樣的案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換做是您,認為如何交流?
第五、心平氣和 ,引領孩子 ,結局截然不同
母子對話換一種互動方式:
母親:“兒子,今天數學題做的時間挺長的,是不是哪一部分的知識點掌握的不透徹,不妨問一下同學,或許同學會有好的思路啟發(fā)你? ”
兒子:“媽,這道數學題確實挺難的,耽誤我不少時間,不過我還想再研究一下,實在做不出來,明天問問老師或者同學?!?/strong>
(互動環(huán)節(jié))媽媽這種問法好處在哪里?寒梅個人認為:
1.深入到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2.引領孩子正確對待遇到的問題,學會與人溝通。
第六、孩子今后需要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上的人,家長處事的方式方法,直接引領孩子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
還以生活中小事為例:晨起大家基本都感覺困難,尤其是孩子相對成人來說更難,如果您用心從孩子角度考慮,處理的方式不同,結果也會有顯著的不同。
您可以把鬧鐘當禮物送給孩子,再附上一張紙條寫到:
“親愛的兒子,你不喜歡早晨太早把你叫醒,呵呵,現在你可以自己做主了。送給你可愛的鬧鐘,相信它會用心陪伴你。愛你的媽媽”類似這樣的處事方法,可以舉一反三,不妨試試。
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輕易貼負面標簽:孩子不容易醒,不隨意說他懶;孩子沒有馬上起床洗臉刷牙,不輕易說他磨蹭,總之,給孩子營造好的心態(tài),好的心情,從家長的“心”開始。
在我的家庭教育工作室,時常接到個案,家長傾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他們的困惑:
和大家交流之前,先簡短說明一下,我的網名寒梅是我戶口本上的曾用名,這個名字至今為止已經使用9年了,所以,下面和各位老師們分享案例的時候我會直接引用家長的話語。
1.寒梅老師,我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平時周一到周五在你們這里學習,周末兩天在家,我就隨她全然放松,星期一上學時就很不愿意進課堂,收心很難,我高興時對孩子喜歡不得了,不開心時就拿孩子出氣,我就是改不了怎么辦?為此我都焦慮了……
2.寒梅老師,我的兒子都三年級了,學習習慣也沒養(yǎng)成,自控力很弱,平時在家寫作業(yè)能磨蹭4、5個小時,如今學習成績在班級倒數,您說還有希望嗎?
3.寒梅老師,我的女兒今年高三,如今放棄高考,和我關系僵化,我是真搞不懂她……
4.寒梅老師,我的女兒今年大二,不愿意和同學們打交道,總感覺大家都在嘲笑她,背后說她的壞話……
時間的關系在此就不過多舉例了。
(互動時間)
時間關系我們分析兩個案例:
第一個案例:
二年級的女孩,放學到我們工作室托管,這個過程孩子寫作業(yè),培養(yǎng)孩子學習習慣,當然勞逸結合為主,孩子寫完作業(yè),開始活動:跳繩、踢毽、下棋、繪畫等,6點鐘媽媽下班過來接她。這位女孩典型特點就是容不得其它同學比她強,否則就鬧情緒,在媽媽面前也是看著媽媽臉色行事。媽媽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別關注,孩子考滿分,對孩子態(tài)度特別好,一旦沒考到媽媽心目中的理想分數,就開始數落孩子。在孩子心目中形成:只要我學習成績好,就可以張揚;成績不如意,在媽媽面前“低三下四”看臉色行事。媽媽不滿意孩子當下狀態(tài),她認為這么小的孩子,就學會了見機行事,“兩面派”嚴重,當意識到女兒身上出現的問題是她的過于情緒化教育方式的結果之后,迫切希望自己能夠改變,參加我的家長課堂學習之后對我說:“寒梅老師,我早點聽您的課程就好了,真是讓我感受很深,孩子的問題都是我身上的問題影響導致的……”,這位家長意識覺醒,值得欣慰,因為她領悟到了自己成長的重要性。
再來看第二個案例:
聰明可愛的三年級男孩,在老師和媽媽心目中屬于“無可救藥”、“令人見了頭疼”的孩子,到我們工作室,負責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劉老師,耐心而系統(tǒng)地訓練,培養(yǎng)他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多月時間,孩子各方面明顯改變,在班級學習成績直線上升,數學在班級第一名,得到老師表揚,孩子的自信心提升起來。這位孩子媽媽每天的時間安排除了健身、看電視,就是上網玩游戲,對孩子教育不聞不問,物質上富足,精神上貧乏才導致孩子懶散習慣,不思進取,缺乏自信。只是目前這位媽媽意識到自身問題很多,但是缺乏自我改變的毅力,像這樣教育眼光還處于短視階段的家長,我們只能助人自助,提醒她做好自己。
家長的教育眼光如果處于短視階段,那就會把有限理解成了終極,理解成了所有。對孩子的教育就會走向極端,不能正確分析孩子身上反映出來的狀態(tài),就不可能去用心感悟孩子的所思所想。
“好關系才有好的教育”,好關系的前提需要家長和孩子彼此間心與心共融。如果我們做家長的內心都有一種豁達和通透,在面對孩子和面對自己時,明確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有限的存在,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成長特點,那么我們的教育眼光就不會輕易被局限。
家庭教育需要家長有自我覺醒意識,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引領孩子,而不是筋疲力盡,以痛苦的力量“推動”教育,一味扮演“說教者”角色,這樣的教育只能是埋沒孩子的潛能,斷送孩子的美好前程。家庭教育的根本:心與心共融。家長花足夠的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以心交心的共融相處,對孩子的心智成長,身心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原文地址
相鄰博客
- [轉]解開繩子,還孩子幸福 姚常寶 [2014-05-28 19:50:37]
- [轉]故事:眼睛會說話 [2014-05-28 19:54:48]
- [轉][轉]事不過三 [2014-05-28 19:58:50]
- [轉][轉][轉]舀海水的人 [2014-05-28 19:59:16]
最近訪客